淮北市科技创新平台奖补投入,推动实验室、研发中心、科技奖、高校院所、人才、孵化器、科创贷

2025/11/6

根据淮北市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淮北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奖补资金投入,包括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奖、高校院所、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创贷等扶持补助,详情如下:

根据淮北市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淮北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奖补资金投入,包括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奖、高校院所、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创贷等扶持补助,详情如下:

 

免费指导热线:19855109130(可加v),选择全面可靠的一站式体系保障。

 

解锁千万政策红利,专注于项目申报行业13年,沉淀了精准的政策资源、优质的企业资源、成功的项目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战方法论与成熟的服务成功案例体系。除了全力打造自身专业项目团队外,相较同行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有各个流程阶段的人员,分工明细,细致化;各环节均由专人深度把控。想要咨询各省市任何项目申报的都可以免费咨询渔渔为你做免费项目规划。(勿抄)

 

一、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总体概况

(一)平台规模稳步扩大。累计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7家,同比增长21.3%。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重点实验室7家、省企业研发中心36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院士工作站2家,总量居全省第11位、皖北第3位。2023年我市重塑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两年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产业研究院等74家。淮矿集团、皖北煤电、爆破技术研究院等国有大型企业拥有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部煤炭资源智能绿色开采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二)产业导向不断凸显。围绕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铝基高端金属及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及其他新材料(高岭土)等优势产业,布局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四大优势产业领域省级平台占比85.4%,市级平台占比83.8%。依托省市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获批省级科技项目5项、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6项,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今年以来,安徽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成功立项,为全省首批10家之一,新获批省企业研发中心9家。

(三)科技人才加速汇聚。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集聚高层次人才,累计获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项目37项,招收硕士研究生87名、博士研究生39名。2024年,依托高校院所为企业选派首批省级“科技副总”21名。今年以来,8家企业与安徽科技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9名科技人员达成“科技副总”合作意向,其中6名已经第二批省级“科技副总”认定。推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人等优秀人才,分类申报省级高层次人才,完成D类以上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741名,其中,B类人才12名、C类人才85名、D类人才644名。今年以来,新增申报D类以上人才102名。在淮科技合作两院院士、国家杰青10余人,集聚了一批契合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二、“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淮北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一)关于“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落实《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点面结合、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市委于6月成立市委科技委,由市委书记任市委科技委主任、市长任市委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将进一步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8月1日,市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并审议通过《市委科技委员会2025年工作要点》等文件,将进一步助推我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起草《淮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分别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市人大审议,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工作法制基础,明确支持各类研发平台建设。

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科技类产业扶持专项资金3500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惠及科技型企业210家,撬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研发平台和孵化机构等方面投入资金4.76亿元。及时调整《淮北市科技创新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条款,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导向和支持重点,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认定奖励、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绩效评价奖励,2024年兑现各类科技创新资金3997.4172万元,其中兑现省重点实验室、省企业研发中心等奖补资金329万元今年以来,兑现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财政奖补资金3080万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奖励118家,省企业研发中心15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市科技重大专项27个等。

三是实施有组织的科研。聚焦我市优势、重点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等项目,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2023年度省科技奖我市获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全省16个地市中立项数位列第3。今年以来,摸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1个,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库填报元禾年铝灰资源化再利用等14个项目;淮北矿业“智慧矿山”系统接入设备超8000台,实现井下开采无人化、少人化,生产效率提升30%,安全风险下降90%;征集2025年省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攻关技术方向,推荐大容量高稳定性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技术等3项技术;组织2个优秀项目申报国家科技奖、复杂构造地层TBM掘进软岩巷道变形分阶段协同控制技术等13个项目申报2024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AI+煤矿全业务流程应用场景”入选省“十大”高价值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榜单,5个项目进入2025年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项目库,占全省22%,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平台赋能作用。

(二)关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

一是加快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建设。高标准建设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积极导入高校资源,解决企业、高校院所和地方政府发展需求。2024年组织我市12家企业及12所合作高校(省内3所、省外9所),申报立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项目18项,共计项目合同经费达11393.39万元;2025年组织我市16家企业及13所合作高校(省内4所、省外9所),申报立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项目19项,共计项目合同经费2693.9万元。今年以来,落实2025年运行经费346.2万元,及时为研究生足额发放奖学金157.2万元;落实校企 “双导师” 制度,为近20名入企学生定制实践计划;组织10余名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周、参观市博物馆等活动;印发宣传明白纸,面向200余家企业推介,建立意向项目储备库,摸排2026年项目30余个,对接高校15所,计划招生100人。

二是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31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征集我市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对接,匹配高校专家团队。今年以来,梳理近三年与高校合作履约情况,已签订或拟签订合作协议高校9家,产学研合作项目共678项;市委科技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市校合作 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实施产学研合作共239项;蒋曦市长率队赴北京科技大学推动谢建新院士团队铜铝复合材料项目签约落地;指导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30余家企业精准凝练需求,与中国矿大、江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专家企业行”“企业高校行”系列活动,工达机械与中矿大签约“带式输送机智慧输送系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来淮与统御食品等对接合作一批项目。

三是支持在淮高校学科建设。聚焦在淮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平台的提升,围绕产业发展,聚焦我市产业加快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化工合成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淮北新能源应用技术产业学院”市域产教联合体。淮北技师学院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淮北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入选安徽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单位名单。推动污染物敏感材料与环境修复等两个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答辩,淮北师范大学累计获批省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淮北理工学院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与企业共建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今年以来,与淮北师范大学建立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推动淮北师范大学借助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开展“校校合作”。

(三)关于“广泛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的建议

一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出台《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淮北市人才发展基金管理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机制。加强人才招引对接,积极联系淮北在外人才资源,推动京东电商产业学院、华为ict实训基地、煤基低碳氢醇氨高效利用技术合作等多项人才和科技合作类项目签约。注重本土人才资源开发,累计认定特级技师12人,首席技师2人。每年组织开展市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约15场,通过“以赛代评”方式,每年约650名优胜选手晋级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统筹开展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首批遴选47人予以重点培育。今年以来,新引育龙波新材料等9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地淮北创新创业,为企业精准选派省级“科技副总”10名。

二是深入推进科技交流合作。拓展高校院所科技合作 “朋友圈”,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科技展会、产学研对接活动、共建研发平台。今年以来,组织24家企业31件展品参展第三届中国(安徽)科交会,安徽力幕新材料与北京科技大学、科宝生物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等现场签约;组织6家企业参加徐州市科技局举办的中国矿大科技成果对接会;新增沪苏浙高校产学研合作80项,技术交易额3226万元;推动企业引进市外高校院所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4个,金鳜湖水产养殖公司与安徽农科院签约共建创新实验室、安徽矿机与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签约共建安徽矿机高端智能装备(徐州)研究院、万特科技与安徽大学签约共建人工智能联合研发中心等。

三是集聚创新技术资源。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制度。支持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化物所等大院大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专家企业行”产学研对接活动。今年以来,邀请江南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专家教授来淮与企业面对面交流,解决技术难题,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共同申报科技合作项目,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四)关于“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议

一是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支持企业吸纳技术就地转化,对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在淮实现转化,对单项成果成交给予单个企业最高30万元奖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安徽科技大市场淮北市场和安徽大学淮北技术转移中心3个高水平服务机构先后落地;中国矿大淮北市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签约建设。培育淮北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2家单位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机构。今年以来,全市科技成果登记221项,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53.4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33.6亿元。

二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服务支撑,现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含众创空间)9个,在孵企业170个,创业团队人员约210人,引进上海麦腾永联众创空间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星火众创创业服务公司来淮运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撑。为129名高层次人才记账缴存储备金565万元,为28名高层次人才提取储备金370万元。指导各县区合理利用闲置房源改建人才公寓3000余套,全市建成青年人才驿站4座。2024年以来,举办“安徽双创汇”“科技活动周”等品牌活动5次,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参与,搭建交流学习、资源对接的平台。今年以来,新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相山孵化器等双创平台4家,在谈2家;成功举办安徽“双创汇”安徽大学走进淮北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近120人参加;在全市新春第一会通报表彰2024年度科技创新双十强企业,并开设专栏宣传报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三是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创贷、园区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无还本续贷、人才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普惠融资惠及企业数同比增长94%,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231笔,融资金额41亿元,同比增长387%。获得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同比增长39%,在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中占比达到32.8%。壮大“基金丛林”对科技成长的扶持,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和天使基金,总规模29亿元,参与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子基金33只,总规模192.3亿元。创新出台《淮北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兑付首批科技创新券奖补资金161.7672万元,获科技创新券省级配套资金38.4987万元,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发布2025年科技型企业融资“白名单”,入库企业622家,截至7月末,全市累计发放人才贷5.98亿元。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支撑淮北市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尚不完善。其中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不多的局面依然存在,约占全省的2.6%,缺少省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省级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现有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属于煤炭产业,与产业匹配度不高。二是高精尖技术突破能力较弱。企业主要是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我市仅有淮北师范大学、爆破技术研究院、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等少数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开展高精尖技术攻关。三是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强。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在技术研发、人才集聚、项目谋划等方面对产业支撑作用还有所不足,国有大型企业骨干带动作用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布局。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淮政办〔2023〕16号)精神,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量内涵,建设和发展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壮大科技平台数量规模。

二是加快市级平台建设。持续支持优质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研究院、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围绕淮北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结合工业、农林业、教育卫生健康、环保安全等领域需求,支持星光新材料、淮矿绿色化工研究院等企业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建立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打造创新平台梯次建设升级机制。

三是优化提升平台能级。重点支持一批如理士新能源、紫朔环境、碳鑫科技等企业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淮海实业集团公司联合中南大学争创安徽省矸石基生态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淮北矿业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对标打造省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合众机械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凝练行业、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争取省级科技项目。全年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家以上。

四是积极引育高端人才。落实《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淮政办〔2024〕5号),对标省级人才团队政策优化我市实施细则,努力实现“扶持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聚焦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施“科技副总”选派行动,推动合肥工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院所专家教授与龙溪生物、广博机电、禹润环境等企业开展产业技术协作攻关、联合培养实用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管理能力等,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效衔接。

五是加快推进淮北分院建设。加快推动《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建设实施方案》印发,制定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申报安徽高等研究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项目,依托企业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坚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同步。发挥淮北师范大学的本地优势,探索校校企合作模式,为我市企业精准匹配市外优质高校资源,精准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夯实企业与高校合作基础,联合共创省市科技创新平台。

六是强化资金与人才服务保障。加强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监管,建立联合管理机制,强化绩效跟踪;扩大科技贷款信贷规模,推动“共同成长计划”2.0版本落地,足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针对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贷款投放,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促进项目签约落地,推动再贷款政策工具增量拓面。完善人才引育激励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公寓、储备金等服务,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关于以上政策讲解,大家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还有疑问吗?有疑问可以免费咨询。

 

我们能为您做什么?(勿抄)

一、国家、省、市各类政府资助类项目申报;

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专利软著知识产权申报;

三、国家、省、市各类企业荣誉资质申报;

四、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评价、工业设计中心非遗、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绿色工厂、大数据企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各类标准、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奖、规上、老字号、新产品等研发平台创建辅导、申报:

五、资金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项目建议书、等各类报告编制;

六、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公司注册注销、工商办理、股权科技项目投融资。

 

一个电话,帮您理清思路,匹配最佳项目,让您轻松稳拿补贴政策资金与品牌荣誉提升!

 

专人在线指导,免费咨询:19855109130,微信同号,获取最新政策详情,欢迎前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