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条件要求及申报时间流程须知

2023/6/21

为方便各企业单位了解2023年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条件要求及申报时间流程等内容,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参考如下,看完之后有任何申报问题,或是想要了解更多政策内容,可以直接致电咨询,政策小编在线解答。

  为方便各企业单位了解2023年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条件要求及申报时间流程等内容,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参考如下,看完之后有任何申报问题,或是想要了解更多政策内容,可以直接致电咨询,政策小编在线解答。

免费咨询热线:15855199550 (可加V)11年专业资金项目、奖补政策申报研究

  一、项目类别

2023年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重点项目申报单位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指南中的题目进行申报,一般项目由申报单位围绕指南中的专题方向、自拟题目进行申报。(研究课题的具体要求详见附件)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为注册登记住所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

  (二)须符合各类项目申报指南的具体要求。

  (三)项目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申报单位要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严禁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

  (四)项目申报单位和合作单位,以及项目组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五)同一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同一项目负责人)限申报同一子业务类别项目1项。申报项目不得以相同、相近申报材料跨类别重复申报。已立项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六)同一项目申报了中央、省补助资金或申报了多项市级专项资金的,应当专项资金申报材料中说明已获得或正在申报的补助资金情况。除多渠道筹资项目外,市级各专项资金对同一项目原则上不重复支持。

  (七)鼓励申报单位设立科研助理岗位(指从事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实验(工程)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并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在科研助理岗位就业。

  (八)申报材料中不得出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不能公开的内容,涉及内容应不涉密。

 三、申报程序

  项目通过“成都市科技项目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实行全程网上申报。

  (一)申报身份获取

  项目负责人、申报单位登录申报系统进行身份注册,并完善相关信息后方可进行项目申报。已注册过的单位和个人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不需再注册。

  (二)项目填报

  项目负责人登录申报系统,根据指南要求在线填写申报书,上传申报书所要求的附件材料(附件材料中“盖章签字页”统一要求如下:申报书“封面页”加盖申报单位公章;“承诺书页(申报单位)”加盖申报单位公章;“承诺书页(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申报审查页”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并由法人代表签字或签章,如有联合申报单位,还需在此页加盖联合单位公章,推荐单位暂不盖章;以上页面盖(签)章后均扫描为pdf并上传至附件“盖章签字页”栏),提交成功后,再由所在单位管理员网上审核后提交。

  (三)项目审核

  项目推荐单位、市政务中心科技窗口、市科技局业务处室在规定时间内分别进行网上审核,并作出审核结论。

  项目负责人提交后,项目状态为“待申报单位审核”;申报单位管理员审核通过后,项目状态为“待推荐单位审核”;推荐单位审核通过后,项目状态为“待窗口审核”;市政务中心科技窗口审核通过后,项目状态为“待业务处室审核”;业务处室审核通过后,项目状态为“已受理”。

  提示:为方便项目负责人修改,在市政务中心科技窗口审核通过前(对应项目状态为“待申报单位审核”“待推荐单位审核”“待窗口审核”),项目负责人可自行撤回修改;若市政务中心科技窗口已审核通过(对应项目状态为“待业务处室审核”)或业务处室已受理(对应项目状态为“已受理”),项目负责人可电话联系市政务服务中心科技窗口,由窗口将项目撤回为“待窗口审核”状态后,项目负责人再自行撤回修改;撤回修改仅限申报期内,逾期不可撤回。

  (四)材料报送

  申报阶段只需系统填报,暂不提交纸件,待申报项目立项公告后,我局再另行通知立项项目报送纸件,未立项项目无需报送纸件。

  四、申报时限

  (一)定期申报

  项目实行定期申报,申报时长50天,逾期系统将自动关闭,逾期未完成申报的我局不予受理。

  申报单位网上提交(含退回修改再次提交)截止时间为2023年8月9日(星期三)17:00时;推荐单位网上审查截止时间为2023年8月11日(星期五)17:00时;市科技局(含窗口)对评审类项目网上审查截止时间为2023年8月12日(星期六)17:00时。

  提示:请各单位审核提交后,及时在系统关注各审核环节审核意见,根据有关审核意见要求修改完善后,及时再次在系统提交,逾期造成不能正常申报的责任由申报单位自行承担。

  (二)限时审核

  申报单位管理员网上审核提交成功后,后续各审核环节的审核时限要求如下:项目推荐单位不超过2个工作日(含),市政务中心科技窗口不超过1个工作日(含),市科技局业务处室审核评审类项目不超过2个工作日。以上审核时限不含退回修改后再次审核时间,退回修改后的再次审核时间重新计算,审核时限不变。2023年8月9日17:00时后,推荐单位、窗口、业务处室审核时,符合条件的项目出具推荐/已受理”意见;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出具“不予受理”意见,不得出具“退回修改”意见。

  (三)分批次评审支持

  本次申报的项目按完成网上申报(以处室受理成功、对应项目在申报系统中状态为“已受理”为准,下同)的时间分两批次评审和支持,2023年7月16日(星期日)17:00前(含)完成网上申报的项目,统一纳入第一批评审,经评审符合支持条件的,在2023年予以立项支持;2023年7月16日17:00(不含)之后完成网上申报的项目,统一纳入第二批评审,第二批评审工作将于2023年8月30日之后择机组织实施,符合支持条件的,在2024年统筹安排。

2023年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2023年成都市软科学研究按照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围绕成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立足实践,面向决策,开展重点问题研究。分为重点和一般两类公开征集研究项目。

  一、重点项目

  由申报单位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以下题目进行申报。单个题目最多支持1-2家承担单位,每个单位支持经费20万元,项目执行期1年。申报单位需提出中期目标。支持经费分批拨付,其中立项后拨付50%,通过验收后拨付剩余50%。(重点项目的研究需求和考核指标详见附件

  (一)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专题。

  项目1: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路径及对成都的启示

  研究。跟踪监测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近5年建设发展整体情况,梳理总结经验举措,对比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研判成都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长短板,提出符合成都发展实际的建设路径和推进举措建议。形成总体研究成果1项、分项研究成果2项。

  项目2:强化我市高能级创新平台创新策源转化功能支

  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和政策举措研究。聚焦成都市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攻关领域和优势专业方向,重点研究先发地区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先进做法和经验启示,梳理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在重点产业链园区就地结对、就近转化的基础条件,剖析成都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成果转化产研融通、跨区协同、服务贯通、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和主要短板,形成推动成都市高能级创新平台就地转化的总体思路、建议举措。形成1篇研究报告、2份咨询建议报告。

  (二)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专题。

  项目3: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承载科技成果转化助力

  产业建圈强链的现状、路径和机制研究。全面收集整理2020—2022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情况,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区域分布、产业链分布、数量规模、产值规模等发展态势,开展成果转化能力评估。通过对标分析重点城市、剖析成果转化典型案例等,总结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承接成果转移转化的长短板,提出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机制。形成1篇研究报告、4篇分项研究成果、1份决策咨询建议报告。

  项目4:推动在蓉中科院系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路

  径研究。聚焦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分析国内外相关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等在创新资源要素汇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针对如何加快集聚“中科系”力量,推动全国范围内中科院创新成果在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转移孵化和产业化,研究提出可操作、可落地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路径。形成1篇研究报告、1份工作实施方案。

  项目5:成都市轨道交通中试平台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针对成都市轨道交通领域缺乏可共享的、专业化的中试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全面摸清成都市现有轨道交通领域中试平台基本情况,研究提出需优选配套建立中试平台的若干产业细分领域,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多方协同”的思路,提出对轨道交通中试平台下一步发展、改进方向的建议。形成1篇研究报告、1篇决策咨询建议、1份中试平台机会清单。

  (三)支撑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专题。

  项目6:成渝双城协同发展背景下成都市推动集成电路

  产业创新发展现状、路径与对策研究。分析成渝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凝练出现有产业集群分布情况、协同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比京津冀、长三角等集成电路集群发展路径和发展现状,提出成都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背景下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的举措建议。形成1篇研究报告、2项分项成果、1篇决策咨询专报。

  项目7:提升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抢抓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机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不低于100家行业企业,分析国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情况、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格局,理清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情况,分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劣势对标北京、上海、长沙、武汉等先进地区,提出提升成都市

  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建议。形成1篇研究报告、5项分项研究成果。

  (四)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专题。

  项目8:成都科技创新投融资情况监测分析。采取访谈、

  问卷、书面征集等方式,调研不低于80家在蓉科创投资机构,建立重点样本库。及时监测掌握成都科创股权投融资重点事件,评估投融资热度,形成月度、季度、年度系列统计分析报告,每季度梳理统计至少20家在蓉创投机构情况和问题需求。分析在蓉主要创投机构发展现状、国内外创投发展趋势,形成1篇综合调研报告。围绕成都构建完善科创股权投融资体系、支持创业投资发展,形成1篇决策咨询建议。

  项目9:成都面向“一带一路”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现

  状及推动对策研究。全面收集掌握在蓉高校、院所、企业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现状,建立成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情况数据库。通过实地调研、对比分析、数据挖掘等方式,分析成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资源的典型特征、相对优势、潜在需求等,剖析深化“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问题和短板,研究提出符合成都实际的推进举措建议。形成1篇研究报告、1篇决策咨询建议报告。

  项目10:成都市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研究。围绕科学普及相关的新理论,采用的新技术、新模式等,研究总结新时代科学普及工作新内涵、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与科技创新重要关系,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科普工作实践经验,实地调研成都发展现状和真实需求,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重要任务,形成新时代科普创新发展的“成都方案”。形成1篇调研报告、1份实施方案、1份重点科普场景清单。

  二、一般项目

  申报单位围绕以下专题明确的研究方向,聚焦单个领域、聚焦现实问题、聚焦成都实际,自拟题目进行申报。研究成果要求按照“小切口、大纵深、可实施”原则,广泛采取实地调研、案例剖析、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提出论据充分、逻辑完整、路径清晰的决策建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5万元,执行期1年。

  (一)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专题。

  方向1:成都如何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导向,发挥在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磁铁”效应,争取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成都、更多创新人才汇聚成都,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方向2:成都如何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经费投入、建设用地、政策支持、人才服务等保障措施,健全与基础研究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好服务,推动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更多成都原创成果。

  (二)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专题。

  方向3:如何发挥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作用,

  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围绕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技术创新基地和应用转化基地,推动重点产业链与实验室结对开展“研发+制造”“终端+配套”合作,推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方向4:如何发挥在蓉高校院所和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建立完善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管理、对接、交易、激励等机制,促进科研资源和产业链企业对接合作,推动科研活动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契合,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方向5:如何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展壮大成都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成果交易平台和转化服务机构,培育专业技术交易人才,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优化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水平。

  (三)支撑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专题。

  方向6:如何优化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措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在蓉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如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方向7:围绕成都加快建设重点产业生态圈、补齐建强

  创新生态链、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展创新资源图谱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分析、知识产权和专利导航、新赛道新技术新场景跟踪研究。

  (四)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专题

  方向8:如何结合成都实际,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形成创新活动风险共担、创新成果多方对接、创新转化全链条加速等机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入开放使用、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等具体任务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方向9:成都如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氛围,吸引集聚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方向10:成都如何发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

  极核作用,推动成渝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引领带动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三、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成都市行政区划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不受理公民个人名义申报软科学研究项目。

2.具备较好的软科学研究工作基础,具有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的条件。

3.围绕申报项目组建相应的项目组,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和2名以上固定成员。鼓励项目组成员由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际工作者、决策管理人员组成。

4.无严重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和其他限制申报的情况。5.同一申报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同一项目组)在同一专题限申报1个项目,已立项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二)项目组应符合下列要求:

1.项目负责人应当具有一年以上与申报项目相关的研究经历,具有组织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参与项目研究全过程,担任实质性的研究与组织协调工作。

2.项目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软科学研究项目,且申报时无未结题项目。

3.项目负责人申报的同一软科学研究题目在三年内未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

4.项目负责人应为项目申报单位在职人员。

5.项目组成员无严重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和其他限制申报的情况。

  四、申报材料

1.项目申报需在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系统填报《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书》。

2.附件材料:

  (1)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登记证(照)复印件。

  (2)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本期的2023年成都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条件要求及申报时间流程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卧涛小编将持续为大家整理科技政策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代理、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体系认证、股权设计等相关最新资讯内容,四川(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地市企业均可提供政策匹配、项目规划服务

    欢迎随时电话微信咨询--15855199550 (可加V)!

相关信息